退耕还林工程(RFFP, also translated as the Sloping Land Conversion Program and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服务项目之一,我国于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对退耕地上的植树造林活动给予补偿,从而实现增加森林覆盖,转变农村景观和农户生计的目标。社区水平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基本实践层面,既承载着农户对森林景观干扰行为的直接作用,又是国家及区域森林政策执行的落脚点,然而在农村社区尺度上开展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相对匮乏。我院张志明教授研究团队选取位于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12个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影像分析(2000年、2010年、2014年)、野外植物样方调查(284个100 m2样方)和社会经济问卷调查(434份有效问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社区景观格局和森林质量评价体系,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社区水平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在斑块类型水平,还是景观水平,退耕与未退耕社区的景观破碎化格局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2010年以后森林破碎度降低,灌丛、农田和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退耕与未退耕社区森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肥力和森林质量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可见,退耕还林工程可能并没有直接影响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和森林质量。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和农户生计共同作用于景观格局和森林质量的改变。因此,应以扭转景观破碎化和提高森林质量为目标,并考虑农村生计需要,确保土地使用者在植树造林决策中拥有发言权,建立森林管理补偿机制,可能是未来我国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
Fig.1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land cover for each community during three periods. * indicates communities that implemented RFFP.
以上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以“Forest quality-based assessment of the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gram at the community level in SW China”为题在国际知名林学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在线发表,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8112719319577#f0010